医疗设备作为公立医院赖以维系运行与发展的核心国有资产,在医院资产构成中占比超 60%,是医院开展医疗服务、科研探索及教学实践的关键物质基础。临床科室日常工作的有序推进,病患病痛的有效治愈,乃至医学科研的突破进展,医疗设备均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然而,在医疗设备的日常运营管理环节,仍暴露出一系列不规范现象。本文基于财务视角,深入剖析设备管理核算过程中常见的三大问题:设备管理使用权属界定模糊、内部控制体系尚待健全、报废手续执行不够严谨。针对这些问题,从完善管理制度、明确职能分工、强化内控核算、规范大型设备管理、落实设备清查机制、严格报废流程管控等多个维度,提出了系统性的应对举措。
在实际工作中,强化对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测与有效管理,充分释放其效能,对于提升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医院设备运行中常见问题
1.设备故障频发:部分医疗设备因长期高强度使用、维护保养不及时,导致故障发生概率增加。例如一些老旧的影像类设备,时常出现成像模糊、扫描中断等情况,影响诊断效率与准确性。
2.性能不稳定:新购置设备可能存在质量瑕疵,或者设备在运行一段时间后性能逐渐下降。像一些检验类设备,对样本检测的结果偏差较大,无法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3.兼容性问题: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医院不断引入新设备和系统。但部分设备之间存在兼容性不佳的情况,例如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与现有的医疗设备数据传输不畅,导致信息无法及时共享,影响工作流程的连贯性。
4.操作失误引发问题:医护人员对新设备操作不熟练,或者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设备。比如在使用一些复杂的手术器械时,因操作不当可能造成设备损坏,同时也对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带来风险。
5.设备老化:许多医院存在一定数量的老化设备,其零部件磨损严重,不仅维修成本高,而且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难以保障,随时可能在关键诊疗时刻出现故障。
如何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提升设备运行水平
1. 构建设备实时监测系统
通过在医疗设备中植入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借助信息化管理技术搭建实时监测平台。该平台能够持续收集设备的运行数据,包括设备的开关机时间、运行时长、关键部件的工作状态(如影像设备的球管温度、转速等)。一旦设备参数出现异常波动,系统即刻自动发出预警信息,通知设备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实现故障的早发现早处理,避免设备故障引发的医疗事故,保障设备的稳定运行。
2. 实施信息化维护管理
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设备维护工作进行全流程管控。建立设备维护档案,详细记录设备的历次维护时间、维护内容、更换的零部件以及维护人员等信息。依据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厂家建议,通过系统自动生成定期维护计划并推送给相关人员。在维护工作执行过程中,维护人员可通过移动端设备实时记录维护过程,上传维护报告和相关图片。同时,系统还能对维护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确保维护工作按时、高质量完成,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升设备运行可靠性。
3. 优化设备资源调配
借助信息化管理技术构建设备资源管理平台,对医院各类医疗设备的分布、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当各科室有设备使用需求时,可通过平台提交申请,系统根据设备的实时状态和使用优先级,智能调配设备资源,避免设备闲置浪费和过度使用的情况。例如,在多个科室同时需要使用某一稀缺设备时,系统可按照紧急程度、预约时间等因素合理安排使用顺序,提高设备的整体利用率,进而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4. 开展设备数据深度分析
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设备运行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设备的故障模式、故障发生频率与使用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关联,预测设备可能出现故障的时间点,提前安排预防性维护。同时,通过分析设备的使用效率,为医院在设备采购、淘汰决策方面提供数据支持,优化设备配置,使设备运行水平与医院的业务发展需求更加匹配,实现医疗设备资源的高效利用。
5. 实现信息化培训与操作指导
利用信息化手段,制作设备操作培训视频、电子操作手册等资料,医护人员可随时通过医院内部网络或移动端设备进行学习,快速掌握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减少因操作失误导致的设备损坏和运行异常。在设备操作过程中,系统还能提供实时的操作提示和错误纠正功能,辅助医护人员准确操作设备,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提升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保力医院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
保力医院设备管理平台作为一款专为医院设备科设计的综合性管理工具,其功能涵盖了设备管理的全周期,旨在提高设备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平台不仅提供了基础的信息管理功能,还融入了智能化的设备使用与调度、维护与保养,以及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等功能,为医院设备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